「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發展臺灣綠能源,帶領全民擺脫缺電危機
(台北訊,2015 年 10 月 14 日) 根據台電統計,今年夏天臺灣用電量創下歷史新高,缺電限電儼然已成為國內急迫關鍵的問題。然而,與此同時,由於臺灣主要能源供給來源為高碳排放量的化石燃料,我國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已成為全亞洲之冠!如何發展環保且穩定供應的能源成為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為此,行政院特別整合各部會資源,推動「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依據「能源發展綱領」,運用臺灣豐富的天然資源發展具備「安全、效率、潔淨」等特性的綠色能源,並藉由產、官、學的合作,培養臺灣能源人才,建立臺灣自給自足的能源實力。
目前臺灣有98%所需能源仰賴進口,然而隨著地球暖化日趨嚴重,加上能源需求因為新興國家市場的蓬勃發展而持續成長,能源價格大幅波動。同時,能源供給易受國際政治、戰爭、天災等衝擊,不僅能源供應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經濟發展和產業經營也可能面臨同樣險境。為能提供臺灣產業與民眾穩定且源源不斷的能源供給,行政院自民國96年開始籌備,98年起推動「第一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並在民國103年因應國際政經形勢及國內民眾能源使用習慣與產業經營環境,進一步整合科技部、經濟部能源局、工業局、標檢局、技術處、地調所、原能會核研所及交通部運研所既有之能源相關研究計畫資源,進行「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
豐富天然資源為利基,臺灣替代能源發展不求人
「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以「安全、效率、潔淨」三大目標出發,將計畫區分為節能、替代能源、智慧電網、離岸風力及海洋能源、地熱與天然氣水合物、減碳淨煤等六大主軸中心。期以節能科技技術研發,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並發展替代能源科技技術,降低臺灣對進口能源之依賴度,以及協助建立臺灣智慧電力網路系統;計畫小組更以臺灣豐富的天然資源,積極開發以下三項關鍵技術。
- 離岸風力及海洋能源
由於絕佳的地形與地理位置,臺灣擁有全球排名前八最佳離岸風力資源,讓臺灣在推動離岸風電發展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能源局也因此積極推動離岸風力發電,設定目標在2030年完成逾800架海上風機的裝置,預計可帶動風電產業總產值超過新台幣5,000億元。目前透過上緯、永傳、台電、中鋼、東元、臺灣世曦等離岸風場開發商、風機系統與設備開發商、海事工程相關企業以及各大學等產學界的努力。例如,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潘永寧教授在此計畫下已開發出大型風力發電機之關鍵性零組件,包含大型風力發電機(2.0~3.6MW)之輪轂、轉軸、機座及齒輪箱元件之合金設計。離岸風電的準備工作已大致完成,預計明年底我國首部海上風力發電機就可啟用。
- 地熱
地熱能為一種取自地底源源不絕的熱能,乾淨又環保的綠色能源,且其發電價格低廉、發電廠土地使用面積小、抵抗天災能力強。而也因為這些特色,地熱能非常適合做為基載電力。臺灣蘊有豐富的地熱,因此,臺灣有足夠的潛能可以自產能源並自主化,以開創「能源、環保、經濟」三贏之永續發展。地熱與天然氣水合物主軸中心項下工研院計畫,針對淺層地熱開發,參考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之經驗,擬定今年年底開發大屯山地熱。
- 減碳淨煤
煤炭目前仍是臺灣主力的電力來源,然而使用煤炭過程中容易產生大量汙染,因此本計畫投入大量經費及人力致力於二氧化碳捕獲再利用及封存(CCUS)與新燃燒系統等減碳淨煤技術。舉例而言,清華大學鄭西顯教授與台塑合作二氧化碳捕捉示範工廠,減少二氧化碳對外排放。此工廠將於104年11月正式完成建造及運轉,不僅降低排碳量並可同時兼顧產業發展。
除了以上三項關鍵技術,在其他主軸也各有斬獲,如成功大學的分散式電力資源電能管理系統,有效減少尖峰負載並降低能源線路壅塞與損失情況;財團法人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研發的感應料管加熱技術與現存電熱式技術相比可節省70%以上預熱時間;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首創導入LED製程,降低聚光模組厚度且有效降低碳排放。
產學合作延續能源人才實力
「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總主持人沈榮津次長指出:「『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匯聚學界研究能量並積極推動產學合作,透過聚焦國內具發展潛力之能源領域研發項目,培育專業人才,帶動綠能產業與環境永續發展,進而提升我國競爭力。」。計畫的六大主軸中,產學合作的件數就占了超過三成;在離岸風力及海洋能源主軸中心中,產學計畫比例更高達七成,讓產業界跟學界的研發可以真正的扣合。「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將於10月14日至16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辦的「2015臺灣國際綠色產業展」中展示多項計畫成果,從地熱、離岸風力能源運用到實際節能減碳方法的實踐,歡迎蒞臨I0829a攤位參觀。如欲了解更多細節請至:http://www.nepii.tw/language/zh/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