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製造業服務化 使用者經驗國際菁英高峰會成功協助企業掌握國際市場趨勢

經濟部工業局為推動國內產業升級計畫,增加臺灣廠商國際競爭力,委託工研院執行「智慧生活應用推動計畫」,積極瞭解產業需求與協助產業升級。於七月十日起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連續二天的「Taiwan Design Thinking使用者經驗國際菁英高峰會」,會中邀請Google、IBM、工研院、仁寶、和碩聯合、英特爾、微軟、趨勢等國內外各產業領導大廠,以使用者經驗(UX: User Experience)及巨量資料(Big Data)為主題,分享產業的核心應用與商機,期望藉由國內外大廠之經驗與國際觀,促進臺灣各級相關產業的升級轉型。

經濟部工業局沈局長榮津表示,隨著國內產業面臨毛利下滑以及競爭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政府為了積極強化臺灣各產業結構之競爭力,一直積極推動「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以及「傳產業特色化」作為台灣產業結構優化的推動主軸。製造業專注於製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各產業都必須加速升級轉型,才能適應新的產業發展型態,持續維持產業競爭力。

美國英特爾實驗室互動與經驗研究博士Melissa Gregg 在演講中提醒到: 「現在我們說”資料在雲端….”,這內含的意義可能已經不是字面上所看到的了。」她表示,這甚至會影響到為什麼「台灣的製造」只是「台灣製造」,這也是為什麼像英特爾這樣的公司,會有專長是人類學的專家任職。「不論是消費者或是企業,最好從現在開始改變我們過去的思維。」IBM華生實驗室張書平博士提出他的看法,張書平說舉凡電信業、汽車業、證券業、醫療業,甚至政府監理部門,如果你不知道巨量資料、不會運用巨量資料,那在不久的未來,你的企業可能會加速被埋沒在產業的洪流中。

對於「使用者經驗」以及「巨量資料」的運用,張書平特別提醒,台灣中小企業比較多,絕大多數的企業可能都用不起或無法負擔使用這些資料的費用,所以如果可以有一個共用的巨量資料平台(使用者經驗資訊平台),越多人投入資料;越多人使用,將來使用費用也會降低,這對台灣未來產業的升級發展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工研院巨量資訊科技中心專家王雲表示,透過巨量資料或使用者經驗的運用,可以讓產品設計者更加瞭解消費者,掌握了消費者心目中的期盼後,製造業便能夠跳脫過去只能以大量生產一模一樣的產品來獲利的模式,製造業換了腦袋後,昇級為製造服務業,成為可以個別為客戶量身訂製服務的製造業。

現任微軟Office亞太產品設計中心高級UX研究員的Takeshi Tanaka說,透過瞭解使用者經驗所設計出來的產品一定更能夠貼近消費者在使用上的需求,他以筆為例,如果不知道使用者需求所設計出來的筆,只能遵循基本的需求-能寫就好,在市場的價值可能只值三塊錢,但是一支符合人體工學又兼具書寫流暢、並且帶有設計感的筆,售價可能可以達到三萬塊,而且還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就是為什麼重視使用者經驗能夠為企業及產業帶來更新的價值以及更高的利潤。

此次論壇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經濟部工業局將會推動更多的跨國經驗分享活動,連結國內產業研發能量,建立跨國專家資料庫,並促進相關知識的擴散與分享,進而帶動產業升級發展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