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墣:從紅色供應鏈到「中國製造2025」,中國大陸將進一步威脅台灣製造優勢

Oct. 22, 2015 —- 資訊科技革新帶動產業軟硬體朝向高端整合的道路前進,在國際上掀起工業4.0的發展趨勢,未來將成為製造業總體競爭力及國力表現的總體指標。在這波的潮流中,德國推動「工業4.0」,美國推動「數位製造」,中國則針對自身戰略前景的考量,今年5月由工信部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畫。Trend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黃鋰表示,中國製造2025包羅萬象的發展內涵,是否真能見到成效仍有疑問,但若能有效發展大陸企業在互聯網優勢進而應用到製造業,確實將對台灣業者產生另一波威脅。

黃鋰表示,中國大陸的製造業規模在2010年就已超過美國,2014年中國更有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及產值世界第一,但當前的主要問題是大而不強,尤其是關鍵核心技術,與製造強國差距仍然明顯。以半導體產品為例,2014年中國大陸進口該項產品金額達2,282億美元,與石油產品進口金額相當,且半導體產品貿易逆差高達1,580億美元。

“互聯網+”概念提升大陸製造業優勢,台灣廠商應採區隔化策略迎接未來挑戰

全球製造業發展將因物聯網產生重大變革,製造業創新體系與全球分工的重組是大勢所趨。過去大陸幅員廣大,企業數量過多,水準參差不齊,一般企業對國際趨勢缺乏了解,想要改善低價與品質不佳等刻板形象極為困難,因此工信部提出“互聯網+先進製造”口號,協助大陸企業了解智慧製造發展方向。藉由推動“互聯網+”,通過智慧化或資訊化的生產過程,實現全流程優化,各環節被監控,降低不良產品率,可提升大陸製造業優勢。今年4月北京工具機展時,大陸工具機廠已展出互連架構。

另一方面,台灣製造業生產規模只有中國的1/30,因此未來僅少數大廠適合採取大量生產模式,一般中小型廠商以傳統生產方式已難與大陸企業競爭,需利用生產力4.0發展契機,全面提升企業競爭能力。面對中國製造2025的挑戰,台灣製造業不但要有寬宏國際觀,了解自身優劣勢,並要採取區隔化策略,大量投入於創新產業、產品、技術及目標市場與通路,並提升品質以與大陸業者間分別,才會避免再次受到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