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UM評論:電信市場的權力移轉到中國,衝擊2010年的IPO市場。
在我們的金融交易研究中,每一季我們的數據庫都追蹤數百筆交易。這些交易包含四種類型,合併和收購(併購),公開發行股票(IPO),風險資本,以及私募債務 (銷售)。最後一類主要跟服務提供商有關,而不是供應商(vendor),所以我們在此將焦點放在前三類。我們2010年數據庫中關於供應商的部分結果如下:
- 2010年涉及併購交易的供應商基本持平:2009年世界各地有260家接受調查,2010有251家。2010年所有交易的總值合計為150億美金,較2009年低了24%。自2007年第四季起,我們的數據庫啟動的時候,供應商平均每季的交易金額為37億美金,大致與2010年的每季平均交易額一致。雖然跡象顯示,因為各式各樣的理由,合併的監管審查越來越嚴格。最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管轄權牽涉其中,包含美國、歐盟和其他國家。現在中國的供應商是全球強權,我們可以預期中國當局也參與交易的審查。理想狀況下經濟效率的考量將會影響這些審查,但遺憾的是『誰在遊說什麼』永遠都是一個變數。現在華為正在要求美國法院禁止摩托羅拉將它的無線基礎設施資產給賣給諾基亞西門子公司。這件事情發生在歐巴馬政府官員施加政治壓力,讓Sprint拒絕將中國供應商列入候選名單的數個月之後。併購交易幾乎總是牽涉政治,尤其是跨國交易。
- 中國以外地區的供應商IPO需求微弱:2010年整體有41筆交易,2009年有23筆交易;交易額也上升了,從23億5000萬提高到43億4000萬。此數據包括初次和二次申請,以及交易成功的狀況和(只有)宣布交易的狀況。不過許多交易都是束之高閣,等待更好的市場條件而已。中國佔據了成功交易的主導地位。在美國,市場對於消費者為中心的IPO候選對象(例如Facebook和LinkedIn)的興趣遠超過電信業。
- 風險資本投資的趨勢走低:以年度計算(過去四個季度)供應商風險資本的交易數量和交易額一直在下降,從2008年第三季以來,幾乎沒有間斷。以2010年整體來說,風險投資商斥資10億5000萬美金在初創的供應商身上,比去年同期下降21%;投資(交易)次數減少了31%。最大的受益單位是ExteNet (2010年第一季1億2800萬美金)、Acision (2010年第四季1億美金)、和 Ustream (2010年第一季7500萬美金);平均交易額遠低於1020萬美金,稍微高於2009年。
華為和中興在2010年成績亮眼
前幾天,在中國新年春節假期來臨之前,中興和華為雙雙公布了非正式的結果。華為宣布在2010年達成了280億美金的收入,這將會輕易地超越其收入增加20%的目標。在中興方面,其初步宣布2010年的營收為104億美金,相較於2009年增加了18%的收入。即使實際收入低於非正式結果,中國供應商的傑出表現已經勝過他們多數的西方(和日本)對手,而且在2010年又再度締造佳績。
華為和中興近來也更加專注於創新和技術差異化。他們的創新多數都是自主研發,但是越來越多的創新都是在海外完成的,像是在渥太華,那裡由風險資本資助的創新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我們並不期待中興或華為會突然改變他們的文化,開始購買初創企業。在短期內,中國各地難免會出現一些嫉妒的企業家,渴望成為「下一個華為」。不幸的是,其中一部分人主要的考量可能是利用他們原有的傳統地位(社會關係,實物資產,省級政府補貼等)來籌集現金,其次才是關注創新和滿足客戶。
中國的「初創企業」有不同的崛起方式
2010年中國的通信領域的IPO幾乎全部都是知名公司,通常與國營企業有部分關係。例如,2010年最大的公開發行股票是廣州海格通信,在8月募得4億7500萬美金,海格通信的起源來自廣州無線電集團有限公司,由省級政府成立於1956年;海格通信在2000年註冊為公司。
到目前為止,僅有少數的中國初創企業 ─ 至少在電信領域 ─ 是以矽谷的小型創業模式崛起;矽谷的創業模式不外乎少數聰明的工程師試著解決非常特殊的技術問題,或是發展一種新的、便宜的或是以更快速的製程取代現有的製程。中國的服務和軟體市場領域有許多車庫規模的初創企業,後來逐漸發展成如今的大型新企業,例如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人人網等等。其中部分已經適應中國市場現有的商業模式,並得益於阻擋任何外國高科技公司打進中國市場的高牆。中國在電信領域也跟「抄襲」沾上了邊;防止前任雇員竊取其智慧財產權,是中國知名供應商永遠要面對的問題。這是中國成長過程中所要面對的煩惱,因為中國正試圖培養創業文化;它還沒獲得成功,但現正一步步寫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