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Force:關鍵材料軍購、船舶產業國防技術相輔相成,落實潛艦國造
Mar. 16, 2016 —- 新政府將未來與國防相關的船舶產業發展,以堅持潛艦國造、更新水面艦艇、發展無人艦艇及載具等三大策略領軍。其中潛艦國造計畫已由國防部編列預算,於今年正式啟動。Trend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所最新研究顯示,2015年台灣船舶產業年產值約450億元,擁有豐富的組裝經驗。新政府若期望於2025~2027年間完成第一艘國造潛艦,必需持續深化技術投資,强化軍用艦艇設備或特殊船型製造經驗。
台灣防衛武器大幅依賴進口,且由於國際地位特殊,採購時時受阻。拓墣專案研究中心研究經理陳永穎表示,台灣海軍的潛艦編制向來受限於美國及荷蘭等供應,實非長遠之計,自行製造潛艦將是唯一突破困境的做法。透過關鍵材料軍購、深化國防與民間船舶廠商連結提升技術經驗,將成為推動潛艦國造的關鍵能力。
軍購取得系統組件與核心技術,加速發展
陳永穎指出,潛艦零件數量高達上億組,缺一不可。製造潛艦所需裝備中,隸屬「紅區裝備」的相關系統組件與技術,為各武器生產國管制項目。因此雖中科院已在指揮管制、電偵、推進系統等尖端項目具相當研發成果,但多數關鍵性材料與技術仍須透過與他國交涉來取得。政府的外交努力使軍購順利達成,有助潛艦研發縮短學習曲線。
強化軍民通用合作,引領整體產業技術力躍進
台灣船舶產業組裝經驗豐富、遊艇製造業供應鏈完整,但產品多為遊艇、貨輪及油輪,向來與國防較為脫節,在製造軍用船艦及較特殊的船隻,如汽車、液化瓦斯運輸等船型設計經驗皆尚嫌不足。此外,人工成本高、缺乏具經驗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員等問題也急需解決。過去有四家造船廠(台船、中信、慶富、龍德)曾建造軍用船艦,其中僅台船具備噸位較大之運輸艦、補給艦與巡邏艦等相關經驗,但建造經驗不多。
陳永穎表示,潛艦國造需要引進更嚴謹、更先進的船殼建造技術,不容耐壓船殼出現任何差錯。主要裝備系統的研發及整合,可望在中科院主導下,藉自行研發、技術引進等多方向進行,再將非敏感技術經軍民通用合作計畫擴散至業界,提升台灣整體產業的研發能量,協助業者開創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