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供應商需要加強維護他們的醫藥憑證,才能從急速成長的亞太市場中獲得好處。

墨爾本2010年10月21日消息。隨著2011年專利懸崖的逼近,全球各地的製藥公司正在大舉進軍亞太市場,因為他們希望能抓住新市場的份額,以及藉由外包降低臨床試驗和製造成本。同樣的,當地的製藥組織正在快速的擴張規模,因為他們提供契約製造或研發服務給跨國公司,或是投資在自己身上,生產自己開發的藥物。駐雪梨高級分析師Adam Jura表示:「這為技術供應商開啟了一個進入市場的機會,提供解決處理複雜資訊科技需要的解決方案。」

Jura又接著說:「供應商通常並不擅長於提供IT服務給醫藥產業,但是有鑑於此領域內的醫藥公司正面臨巨大的壓力,供應商有機會加快速制訂遊戲規則並發揮經濟效益 ─ 但是他們需要先對醫藥產業有一番了解。」

全球製藥業正面臨著幾個阻止市場成長的關鍵,尤其是2011年即將來臨的專利懸崖,屆時大量的專利將會過期,學名藥進入市場將會導致收入損失。前五十大創新醫藥公司將因為2010年至2014年間的專利陸續過期而導致全球品牌藥品銷售損失780億美金。這些公司也將面臨學名藥持續侵蝕2010年之前就過期的專利藥的市場(等同於損失了320億美金)的狀況,導致過期專利藥的整體銷售在2014年的銷售相較於2009年損失了1100億。Jura表示:「降價、退款限制和越來越多的監管壓力正進一步限制銷售的增長。」

分析師Ruchi Mallya表示:「較新的公司並沒有複雜的IT基礎設施和老舊系統的包袱,也沒有複雜的,需要多年發展的,通常是以紙本為本的作業流程,使得技術解決方案的實施和採用顯得容易得多。」 除了亞太區生命科學產業所承諾的種種機會之外,它仍然是一個獨特而複雜的市場,供應商將需要徹底了解成熟的和新興的製藥和生物技術行業的底細,才能在亞太區獲得真正的成功。
一系列的技術被生命科學公司用來幫助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關鍵業務流程能有效率且有效益的被執行。至關重要的是,製藥組織正在使用特定的製藥技術組合,以及更多為了他們的特殊目的而採用的通用跨產業技術。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和日本的製藥公司不是已經投入下圖標示的部分關鍵資訊科技解決方案就是已經將其列入未來的購物清單了。